Page 3 -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
P. 3
前言
欢迎进入《物理》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的学习.
18世纪,蒸汽机的发明,使人类摆脱了人力、畜力、水力等对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约
广东教育出版社
束,从此人类进入了机械化工业时代.随着各种机械的改进、效率的提高,人们开始构想
各种永动机的制造.此时的人们认为“热”是物体内所含的一种看不见、无质量的特殊物
质. 直到1798年,英国物理学家伦福德(Rumford,本名本杰明·汤普森,B. Thompson,
1753—1814)对钻制炮孔大量放热的现象进行研究,才让人们认识到“热”实质是运动
的一种形式.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(J. P. Joule,1818—1889)在1840—1849年间通过磁电
机、桨叶搅拌、水通过多孔塞、空气压缩和膨胀等多项实验,测得大量热功当量的数据,
用实验结果证明了内能和机械能及电能间的相互转化. 大量的事实表明,不同形式的能量
可以相互转移与转化,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,这为工业革命、科学技术
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.
在物质的组成方面,我国古代学者根据自然界万物的变化,认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
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.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(Democritus,约前460—约前370)
由很远就可闻到面包的香味,提出物质由不可再分割的“原子”构成.1800年前后,英
国物理学家、化学家道尔顿(J. Dalton,1766—1844)根据某些物质化合成另一种物质
时,总是按相同的比例相互结合,提出了物质的原子学说.1827年,英国植物学家布朗
(R. Brown,1773—1858)在显微镜下找到了分子(原子)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间接证
据.直到1981年,人类首次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原子(或分子)的影像.影像
虽然模糊,但人们总算“看到”了原子.至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,则经历了J. J. 汤
姆孙(J. J. Thomson,1856—1940)的“枣糕模型”、卢瑟福(E. Rutherford,1871—
1937)的核式结构、玻尔(N. Bohr,1885—1962)的能级结构等一系列模型,人们在
“实验—假说—实验验证—修正假说—再验证”的不断探索中,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.
今天,人们普遍认识到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,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,原子
核则由质子和中子构成.这些“常识”的获得,都是千百年来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认识的
思想家、科学家们艰辛努力的结果.其中,科学假说及科学模型既是还原事物真相的一种
尝试,也是探索者们智慧的闪现,实验则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和检验真理的试金石.
在本书中,我们将追寻先人们探索物质世界的足迹.通过油膜法测定分子的大小,
. 1 .
: భ JOEE